|
感恩(聖體)聖事Q&A
羅國輝
問題一:感恩(聖體)聖事是什麼?
答:感恩(聖體)聖事,是指在感恩祭宴(即「主的晚餐」)(格前11:20)所奉獻、祝聖和領受的麥麵餅(基督聖體)和葡萄酒(基督聖血)。這些被天主所祝聖的麥麵餅和葡萄酒,只要餅形還存在,永遠都是基督的聖體;只要「葡萄酒」形還存在,永遠都是「基督的聖血」。
問題二:何時可以領受聖體(聖血)?
答:正常情況下,教友當在參與彌撒聖祭時,通過獻禮,跟隨基督奉獻自己,並領受當次彌撒聖祭中所奉獻和祝聖的聖體聖血(《彌撒經書總論》(2002)85條)。
當然,領受上次彌撒所奉獻和祝聖的聖體聖血,也確實是領受了基督。
在特殊情況下,有正當理由,例如,因疾病、老弱、懷孕、被囚,不能到聖堂參加彌撒,亦可在彌撒之外,給他們送聖體(聖血)(參閲《天主教法典》918條)。不過,牧靈上,如有可能,最好每年有幾次到他們的地方,為他們舉行彌撒,或安排接他們前往參加彌撒,使他們有機會與教友一起,參加聖祭,和領受聖事,好能更深體驗與教會的共融和奉獻。
同時,在某些情況下,例如不能進食固體食物或酒精飲品時,可只領聖體,或只領聖血;如果完全不能進食,就不用送聖體(聖血),只好幫助他們神領聖體。
問題三:如何了解彌撒聖祭和感恩(聖體)聖事的關係?
答:彌撒聖祭(主的晚餐)與感恩(聖體)聖事是分不開的。主耶穌基督就是在他受難前的晚餐中,建立了他體血的聖事,並吩咐門徒,要這樣做,來紀念他。故此,領聖體(聖血)是參加主的餐(彌撒聖祭)的一項行動。
問題四:彌撒聖祭(主的晚餐)有什麼意義?
答:1. 首先,主耶穌曾多次與門徒共餐,例如稅吏瑪竇(瑪9:9-13);匝凱(路19:1-10);加納婚宴(若2:1-11);五餅二魚(瑪14:13-21; 15:32-39;谷6:35-44; 8:1-10;路9:10-17;若6:1-15)等,以顯示他寬恕人、愛人、帶給人生命;又多次以共餐、婚宴的言論和行動,來顯示天國的來臨和參與他的使命(參閱瑪9:14-17新郎在,不禁食;13:33天國好比酵母;15:21-28吃得主人的食物;20:20-24飲我爵;22:1-13婚宴比喻;25:1-13十童女與婚宴)。
2. 然後,主耶穌在受難前夕,與門徒共進逾越節晚餐時,以分享同一個餅(聖體)和同一杯酒(聖血),來說明他一生的愛,並體現他為救贖我們,所作的犧牲,同時,吩咐門徒要這樣做,來紀念他(參閱瑪26:26-29;谷14:22-25;路22:14-20;格前11:23-25)。
3. 耶穌在十字架上,實現了他在晚餐中所說明的犧牲和盟約;復活後,他又以與門徒吃喝(谷16:14;路24:13-25耶穌在十一門徒坐席時顯現;路24:36-42厄瑪烏顯現;若21:1-23拿起餅和魚來,遞給門徒),來顯示自己與門徒的關係。
4. 聖神降臨後,教會時常團聚,聽取宗徒的訓誨,擘餅、祈禱,並把一切皆歸公用。他們常常讚頌天主,也獲得全民眾的愛戴;上主也天天使得救的人,加入會眾(參閱宗2:42-27)。漸漸,一周的第一天:主復活的日子,便成為基督徒每周舉行擘餅:主的餐(參閱宗20:7-12;格前11:20)的日子,亦稱為主日(默1:20)。
5. 保祿宗徒綜合地說:「這是我從主所領受的,我也傳授給你們了:主耶穌在他被交付的那一夜,拿起餅來,祝謝了,擘開說:『這是我的身體、為你們而捨的,你們應這樣行,為紀念我。』晚餐後,又同樣拿起杯來說:『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,你們每次喝,應這樣行,為紀念我。』的確,直到主再來,你們每次吃這餅,喝這杯,你們就是宣告主的死亡。」(格前11:26)
6. 於是,「主的餐」比對於舊約所預許的盛宴(歐2:1-25;岳4:18;依25:6-9;則34:1-16),是「默西亞」的筵席、末世的筵席,展示救主帶來的豐盛生命,預嘗最終的永恆盛宴。「主的餐」,使基督徒與主基督不斷相遇和結合,得到力量,共同邁向新約的福地:天主的國,一起參加那自作犧牲的羔羊婚宴(參閱路14:15;默19:6-9)。
問題五:主聖餐中的餅(聖體)有什麼意義?
答:按猶太人逾越節晚餐,無酵餅是紀念出離埃及時,來不及準備行糧,但上主卻藉這食糧,給人民力量,使他們出離為奴之地,到達福地(出12:39)。主耶穌卻在受難前夕,以這餅作他的身體,指出他犧牲自己,為給接受他的人,帶來生命和力量,以脫離罪惡,並邁向真正的福地——天國。
若望福音中,耶穌則以「瑪納」(出16章)相比,指出他才是生命之糧,誰吃了(誰接受了他),必要生活直到永遠;並且說明:誰吃他的肉,喝他的血,便住在他內,他也住在他們內,且正如主耶穌因父而生活,照樣接受(吃喝)主耶穌的人,也因主耶穌而生活(若6:26-58)。
餅作為祭品(供餅),也是上主與百姓之間盟約的紀念(肋24:5-9);主耶穌卻以餅,作為他自我犧牲所立的天人盟約的紀念,並使吃他的人進入這盟約,在這盟約中生活。
(當然,「身體」一詞也可指:主耶穌以自己作為新逾越節的羔羊,犧牲自己,以救贖我們出離罪惡的奴役(出12:1-14;格前5:7-8);我們吃他「身體」的人,也就是新逾越的選民;這新逾越節羔羊的血,也要塗在天國的門框和門楣——十字架上。至於若望福音用「肉」和「血」,可能因為若望要強調:主耶穌就是那成為了「血」、「肉」的聖言(若1:14)。)
問題六:主聖餐(彌撒)中的酒又有什麼意義?
答:在猶太人文化中,酒已代表著豐富的生活和天主的祝福(參閱申11:13-14;歌5:1; 8:2);主耶穌卻在受難前的逾越節晚餐中,以代表著豐富生活的酒,來表達他要交出自己的生命(血),為使接受他生命(飲他的血)的人,獲得豐盛的生命;而且共飲於他的血,是歃血為盟的行動(出24:1-8;瑪26:27-28;谷14:24),使接受他,及分享他使命的人(瑪20:22-23;谷14:38-40;瑪26:39-42;谷14:36;路22:42;若18:11),在他內結盟;這盟約是有別於舊約(西乃山之約)的新盟約(耶31:31-34;路22:28;格前1:25);這盟約使人共融合一,不再叛逆天主(創3:1-7),不再謀害弟兄(創3:1-9),故這盟約之血,能赦免罪過(瑪26:28);這新盟約因基督流血捨身而開展於人間(路22:20;格前11:25),直到在天國裡完成;那時,在天國裡共融合一的美好生活,猶如暢飲新酒(歐2:21-24;岳4:18;瑪26:29;谷14:25;路22:15-18)。故此,共飲基督的新約之杯,就是共結合於天國之約。領聖血就是結盟於基督,和邁向天國的行動(《彌撒經書總論》281條)。可以說,在主的聖餐當中,我們已預嘗了天國新酒。
保祿簡括地綜合主聖餐的舉行,及領受主體血的意義,說:「直到主再來,你們每次吃這餅,喝這杯,你們就是宣告主的死亡。」(格前11:26)
問題七:那麼,領受聖體聖血有什麼意義?
答:這是領受者和主耶穌基督的位際交往,關係到祈禱和整個人的靈性生活。
從基督來說,這是他為愛我們所作的犧牲,為體現他在十字架上承行天父旨意所作的救世祭獻。
從領受者來說,領受基督聖體,是接受基督進入我們內生活,使我們住在他內,成為生活的祭獻(若6:56-57;格前5:6-8;哥1:24;羅12:1-2;希10:4-10),與他共赴生死(瑪20:22-23;谷10:38-40;瑪26:39-42;谷14:36;路22:42;若18:11);領受基督聖血,是在基督內結盟合一,預嘗末世的婚宴,邁向天國的共融。(格前10:16-21; 12:27-30;路14:15;默19:6-9)
總括來說:領受(聖體 (聖血))共融聖事,是j與基督結合為一;也k因而離開罪惡;同時l也是與基督的肢體結盟合一;並且是m活於基督,承行天父旨意的生活奉獻(包括獻身愛人、關心窮人,為生者、死者祈禱等);更是n邁向天國盛宴的保證。
綜合來說,吃喝「主的餐」(彌撒),就是參與默西亞的筵席(比對岳4:18「新酒」;依25:6-9「末世盛宴」)。
問題八:那麼我們要怎樣參加彌撒聖祭和領受主的體血呢?
答:我們要懷有皈依和受教的心,在祈禱中聆聽聖經,接受主的教導,更要懷著信德,聯同救主耶穌一起,把自己奉獻給天主聖父,為承行他的旨意,並且通過領受主的體血,接受主生活在自己內,且在主內結盟,以愛德生活,延續基督的救世工程,同時,懷著望德,期待在天國永遠共融。
問題九:那麼,臥病在床的信友也能領略聖體(聖血)的意義嗎?
答:主耶穌愛所有的人。每人處境不一,在領聖體(聖血)時,主耶穌按人的處境,也以不同的方式,與不同的人同在。臥病在床的人,也能領悟主基督的愛和平安,聯合基督的犧牲、奉獻自己,為眾人的得救,立好榜樣,以忍耐、信德、愛德和望德,期待天國的恩許,為主作證。
問題十:彌撒中奉獻餅酒有什麼意義?感恩經又有什麼作用?又與領聖體(聖血)有什麼關係?
答:在彌撒中,我們按照主在受難前晚餐中所做的去做:拿起(獻上餅酒)感謝了(感恩經)分給他的門徒吃和喝(領聖體〔聖血〕)
1. 首先,信友以基督肢體的名義,把餅酒送上祭台(主聖餐桌)交給主禮,主禮以基督元首的名義放在祭台上,這表明是整個基督(元首和肢體)的獻禮,如同基督在晚餐中親自拿起了餅和酒。意義上,這部分是把自己準備好,如同基督準備好自己,為把自己奉獻於天父,同樣,為基督徒,也是準備自己,獻上生活之祭的時刻;何況餅和酒正代表著天主的恩賜和人力勞動的成果,象徵著我們承行主旨的基督徒生活,正如保祿宗徒說的:我們原是無酵餅;所以我們要以相稱的生活作獻禮(參閱格前5:6-8;羅12:1-2)。
在古代的羅馬教會,及今日的東方教會,按習慣所用的是有酵餅,正如猶太人在安息日晚餐所用的。今日東方教會仍用有酵餅舉行彌撒;他們按主耶穌所說:「天國好像酵母,女人取來藏在三斗麵裡,直到全部發了酵」(瑪13:33),故把有酵餅比喻為在天國裡生活的奉獻。
故此,無論有酵餅或無酵餅,都指向以相稱的基督徒生活作奉獻。
2. 然後,主禮以基督和教會的名義,誦念「感恩經」,正如主耶穌在他晚餐中,拿起餅(酒)後,感謝天父一樣。在感恩經中,主禮在祈禱中述說天主對人的愛情故事,尤其感謝天主藉他聖子所施行的救世計劃。在感恩經當中,教會按照基督的命令,以餅酒來紀念他在十字架上的犧牲,及這犧牲所帶來了的天國盟約;也祈求天主接納基督在十字架所作的永遠祭獻,及他肢體在今日的奉獻,並求天主「記起」和「實現」他聖子的恩許(參閱路1:54,72),以聖神聖化餅酒,使成為基督的體血,讓我們領受之後,得到聖神的聖化,獲得救贖、盟約和永生。故此,感恩經既感恩,又懇求天父接納他聖子和我們的奉獻,以聖神祝聖餅酒(聖體聖血),使我們領受之後,獲得救恩的實效(參閱《羅馬彌撒經書總論》(2002)78-79條)。
3. 感恩經的內容指向領受基督的體血。故此,跟著就是按照基督在晚餐中所做的:擘餅、分酒,交給大家吃喝;這就是領聖體聖血的部分。這部分在禮儀上稱作共融禮(Communion Rite),而領聖體(聖血)也稱作領受共融聖事(Holy Communion)。
領聖體(聖血)的意義固然如同問題五、六、七所說的,但這吃喝的行動,與獻上(拿起)餅酒和感恩經(感謝)的行動,是彼此相連的,亦就是基督在晚餐時所做的:他拿起(餅酒),感謝了,交給他的門徒(吃喝)。
事實上,領聖體(聖血)是一項「神聖的交換」:我們作為基督肢體,今日所獻上的,仍是塵世的,可朽的,但天主卻接納我們生活的獻禮,如同他接納了他聖子、基督元首永遠的祭獻,以聖神聖化我們獻上的餅酒,成為他聖子的體血,使我們的獻禮,與他聖子的祭獻聯合為一,並把基督的體血,賜給我們作為天上的、不朽的生命之糧,使我們得到他的生命,作生活的奉獻,又在他內締結天國的盟約。故此,司祭們一定要領受當次彌撒所奉獻和祝聖的聖體聖血;而教友亦最好領受當次彌撒所奉獻和祝聖的聖體(聖血),以表達確實參與當時舉行的基督祭獻(參閱《羅馬彌撒經書總論》(2002)85條)。
我們可以說:你認為領聖體(血)時,你便成為基督的身體嗎?這固然是;但是,當我們在基督內生活,願意為人的得救,而付出自己時,我們更是基督的肢體。這就是生活的奉獻和領聖體(血)的內在關係(參閱若6:56-57;聖奧思定,《天主之城》第十卷)。
問題十一:為什麼有時除餅酒外,也獻上其他物品呢?
答:除了獻上舉行聖祭用的餅酒外,也可獻上為教會生活、福傳,及濟貧的用品,甚至是獻儀。這都是為更豐富地表達出基督徒生活的祭獻,何況基督吩咐我們說:為弟兄中最小的一位所做的,就是為他而做。故此,為幫助團體和為有需要的人的捐獻,也可在彌撒中獻禮時,送上祭台前,但只有餅酒可以放在祭台上,其餘物品要放在合適的其他地方,或放在祭台旁(參閱《羅馬彌撒經書總論》(2002)73條)。同時,要注意,這些獻禮應當是真正有用的,且應用於真正的目的,而不應是虛有其表的。又應注意,餅酒是獻禮中最要緊的,故此,其他物品都不可凌駕其上。
問題十二:那麼,整個主的聖餐(彌撒)又是怎樣的呢?
答:主的聖餐(彌撒)從耶穌時代漸漸發展到今日的方式,基本上分作兩個部分,即聖道禮儀和感恩祭宴,猶如路加福音(24:13-35)厄瑪烏兩位門徒所經歷的一樣:首先與主耶穌交談,聆聽他的話,然後,與主共餐:主耶穌拿起餅酒,感謝(感恩經)了,擘餅、分杯交給門徒吃喝(領聖體〔聖血〕),然後門徒繼續福傳的工作。
問題十三:可否簡單列明今日彌撒的程序和意義呢?
答:今天,主日的彌撒程序如下:
進堂式(準備儀式)
|
||
進堂詠
|
眾口同心,頌讚天主
|
|
主禮致候(默禱)
|
指出天主的親臨
|
|
懺悔式及垂憐頌
|
激發皈依和受教的心(也可用紀念洗禮的灑聖水禮代替)
|
|
光榮頌
|
向救主的歌頌(將臨期和四旬期不念,為在聖誕節和復活節更隆重地詠唱)
|
|
集禱經(默禱)
|
集合大家一起的祈禱,也指出慶典的意義
|
|
聖道禮儀
|
||
讀經一(默思)
|
舊約誦讀(先知的作證)(復活期誦讀宗徒大事錄)
|
|
答唱詠
|
以聖詠回應讀經一
|
|
讀經二(默思)
|
新約經書(宗徒的作證)
|
|
福音前歡呼
|
迎接福音(一般唱亞肋路亞;四旬期唱其他歡呼句,為在復活節更隆重地唱亞肋路亞)
|
|
福音
|
主耶穌親自向我們說話
|
|
講道(默思)
|
對聖經及禮儀經文的生活闡釋
|
|
信經
|
宣認信仰
|
|
信友禱文
|
回應上主的話,為教會和大眾的需要祈禱
|
|
感恩祭宴
|
||
預備禮品
(呈上餅酒)
|
如同耶穌拿起餅酒(也可獻上為教會和為有需要者的獻禮,包括收集獻儀)
獻禮經:總結獻禮的意向
|
|
感恩經
|
以主耶穌和教會的名,感謝天父的救世計劃,及呼求祝聖餅酒成為主耶穌的體血,使我們領受後,得享救恩和天國的盟約。
|
|
領聖體(聖血)
〔共融聖事〕
|
天主經
|
祈求天國的食糧和彼此寬恕,好能主內共融
|
|
平安禮
|
互祝平安,準備領受共融的聖事
|
|
擘餅(分杯)
|
聖經中感恩祭宴的原來名稱(參閱宗2:42; 20:7),準備領聖體(聖血)
|
|
送/領聖體聖血
|
主耶穌把自己交與我們/我們與主結合為一
領主詠:高興地伴隨著前往領聖體(聖血)的隊伍
默禱:感謝主耶穌來到我們心中,並祈求他
|
|
領主後經
|
祈求得到與主共融的實效,展望天國盟約的完成
|
禮成式
|
||
|
堂區報告
|
關心堂區生活
|
|
祝福
|
派遣到生活中繼續基督的救世使命
|
(參閱《彌撒經書總論》(2002)第二章及第四章)
問題十四:什麼時候是舉行彌撒(聖餐)的理想時刻?
答:答案就好像吃「生日大餐」的最理想日子就是「生日」。
一周的第一天、主日是主復活和顯現給門徒的日子,故此教會自古以來,就在一周的第一天、主日舉行彌撒(宗20:7)以慶祝主的復活,因為在主聖餐中,復活的主耶穌基督藉著教會的聚會、主禮的服務、聖言和聖體(聖血)顯現給我們,並與我們相遇和共融。因此緣故,自宗徒時代起,教會也把舉行「主的餐」(格前11:20)的日子,稱為「主日」(默1:10)。如果我們把「主的餐」看作是預嘗天國之宴,同樣主日也使我們預嘗天國喜樂共融的日子。
後來,教會在歷史中,漸漸發展在重大節日、聖人慶節舉行彌撒,後來也發展到每天舉行彌撒。事實上,為基督徒來說,自從基督復活後,我們已經在復活的日子中生活,故此,教會每年在復活主日開始,連續八天都舉行復活節彌撒,稱為復活節八日慶期,寓意我們已經進入了永恆的復活之中。所以,為我們來說,每天都是與復活主一起生活的日子,直到在天上面對面與他永遠一起。正因為如此,一周的第一天、「主日」使我們預嘗永遠與主一起的「永恆主日」。所以,主日彌撒是更重要的。
問題十五:教會如何規定信友參加彌撒的本分?
答:教會規定信友有本分在主日及當守慶節參加彌撒。因為主日是基督復活並顯現給門徒的日子,我們也藉主聖餐(彌撒)與他相遇相結合。
同時,按照彌撒(主聖餐)的本意,我們每次參加彌撒,都應當有適當準備去領聖體(聖血),甚至在平日彌撒之中。當然,如果有重罪,則當盡快辦妥告解,然後領聖體(聖血)。(信友有本分每年至少一次告明所省察到的重罪,並善領聖體〔聖血〕,且最宜在復活期內履行。)(《天主教教理》(1992)1388,1389條)
不過,在「主日」本分的規矩上,我們也要關心那些在「主日」還要上班的信友。他們身不由己,不能在「主日」進堂;那麼,當鼓勵他們在休息的日子,盡量進堂參加彌撒,好能不缺「主聖餐」的助力。無論如何,悉心照顧這些信友的需要,是必要的牧靈關懷。
問題十六:那麼,豈不是主日才是理想日子,去給不能進堂的人送聖體(聖血)?
答:對的,確是如此。在主日彌撒結束前,特派送聖體員到祭台接受派遣,把聖體(聖血)送往不能進堂的弟兄姊妹那裡,給他們領受,更可表達出整個堂區/教會與他們的共融,讓他們也分享主日的喜樂和共融,及預嘗天國的日子。
不過,牧民上,在主日,大家都可能太忙,不能做到給不能進堂者送聖體的理想,這是可以理解的。所以,應該盡可能安排每周都可以在平日,給他們送聖體(聖血);這是非常務送聖體員可以幫忙的。
問題十七:誰可以領聖體(聖血)呢?又什麼是「病人聖體」和「臨終聖體」?
答:聖體(聖血)聖事是入門聖事的完成和高峰。首次領聖體(聖血)後,即名副其實地成為基督的肢體,完成基督徒加入教會的進程。
天主憐憫我們,藉聖神所施行重生和更新的洗禮(聖洗及堅振),救了我們(參閱鐸3:5),並召叫我們來到主的餐桌(祭台),藉基督的聖體聖血,締結天國的盟約,與基督結合為一,成為天主的兒女、永生的繼承人。自此以後,基督徒在基督內生活,每主日參與主的聖餐,領受主的體血,以生活的祭獻,不斷體現基督的救世祭獻和天國的盟約,直到今世的終結,逾越到天上,參加天上羔羊的婚宴(參閱宗2:37-47)。
故此,正常情況下,開了明悟的人,在慕道後,要一併領受聖洗、堅振和聖體(聖血)三件入門聖事;繼後,每個主日的彌撒,都要成為他們終身的「釋奧期」禮儀,直到他們逾越到天上,更以主聖餐:殯葬彌撒、亡者彌撒,來紀念天主對他們的愛和救恩,及求主賜他們永遠與主共融合一;這才是入門聖事的圓滿完成(參閱《天主教教理》(1992)1680條)。
主的體血,確實是生命之糧,是人生旅途中力量和安慰的泉源,更是主與我們同行的保證,特別為患病和老弱的弟兄姊妹;因此,給不能進堂的病者、老弱者,送聖體(聖血):「病人聖體」,是非常重要的(參閱《天主教教理》(1992)1509條)。同時,臨終聖體,就更重要,因為臨終聖體,名副其實是「天路行糧」(Viaticum)及「永遠生活於主(永生)的保證」,陪伴和滋養著臨終者,走進天國永生。臨終聖體增加臨終者對天主的信心,使他們充滿永遠與主生活在一起的希望,期待著天主愛的完成:天國的幸福。
今天,羅馬教會,在嬰孩期領了洗的人,開明悟後,學習信仰,在辦妥當告解後,首次領受(聖體 (聖血))共融聖事,來完成他們加入教會的進程。(東方教會,任何年齡的人,包括嬰孩,在洗禮時,立即領堅振和初領聖體〔聖血〕。)
信友如果有重罪,該辦妥當告解,然後才可領聖體(聖血)。
問題十八:非天主教的基督徒可以在天主教領聖體(聖血)嗎?
答:領聖體(聖血)是共融的聖事,意味著已達成共融的事實,包括共通的信仰,尤其相信主耶穌親臨聖體(聖血),以及相通的教會生活,包括與教宗的共融。
故此,有些非天主教的基督徒,雖然仍保有真正的聖事,包括聖秩和感恩(聖體)聖事,且相信基督親臨聖體(聖血),如正教會等,但因為在教會生活上,仍未完全與天主教會相通,包括還未與教宗共融,所以我們仍不可共領聖體(聖血)——共融的聖事。不過,為了人靈的得救,如果他們自動請求,且有妥善準備,則可讓他們在天主教會領受「懺悔」(告解)、聖體(聖血)和病人傅油聖事。同樣,如果天主教徒,實在找不到天主教主教或司鐸時,為了真正的神益和需要,在避免信仰無差別的危險後,並遵守對方的規定,可從對方教會接受懺悔(告解)、聖體(聖血)及病人傅油聖事。
至於其他沒有保有聖秩和感恩(聖體)聖事的教會團體人士,無論在信仰和教會生活上,都仍未相通,故不可共領聖體(聖血),不過,在有死亡危險或嚴重需要時,沒法找到他們自己的聖職人員,為得救之故,自動向天主教會請求領受聖事,在表明相信天主教的聖事內容時,經過準備,由教區正權人衡量,也可准予領受天主教的聖事(參閱《天主教教理》(1992)1399-1401條;《天主教法典》884條)。
事實上,因為教會的分裂,我們不能共領聖體(聖血),確實是一種遺憾和痛苦;讓我們加緊交談、諒解和祈求,希望教會早日合一。
問題十九:何謂主聖餐(感恩祭)的靈修?又與社會正義有什麼關係?
答:主聖餐的靈修,本來就是與主耶穌及與他肢體的共融合一,並以生活的奉獻,結出天國的果實。這一切都在於與主耶穌和他肢體的溝通和互動,包括祈禱在內;具體來說,包括虛心聆聽和受教於聖言,誠心悔改;常懷感恩之情,紀念天主的愛情計劃,以生活的祭獻,結出共融及愛德的果實,以致在靜默的朝拜中,體味基督的親臨,且心存喜樂,履行福傳的使命(禮儀聖事部《聖體年建議及提示》,教區禮儀委員會辦事處編譯,2004年,18-35頁)。
主聖餐(彌撒)的靈修,不但在內心與主及他的肢體共融,而且也在聖事的共融力量中,表裡如一,伸延到建樹教會、關心窮人、為受迫害者請命,以及維護社會正義;這是天國的行動、福傳的見證,及生活的祭獻。正如金口聖若望所說的:「你們尊敬基督的聖體聖血嗎?當他赤身露體時,你怎可掩面不顧!不要只在聖殿裡以綾羅綢緞來尊敬他,而在聖殿之外任由他赤身露體,飽受飢寒。事實上,曾說:『這就是我的身體』的那位,也同樣說過:『當你們見我飢餓時,給我食物……你們為最小的一個做,就是為我而做。』祭台上的基督聖體,並不要求外表,而要求純潔的良心;在聖殿外的他,所需要的是切實的照顧。我們要學習以基督所要求的方式來尊敬基督。祭台上擺滿了黃金聖爵,而他卻飢餓至死。那又有什麼意思?還是先讓那挨受飢餓的他獲得溫飽,然後再用剩餘的來布置祭台吧!難道願意獻上黃金的聖爵,而不願獻出一杯清水?這為他有什麼益處?你能為祭台舖上金紗錦墊,而不給赤身露體的他一件必須的衣服,這為你有益處麼?當你布置他的居所時,請勿忽視你在困苦中的兄弟,因為他比前者更為尊貴,他才是主真正的宮殿!」(金口聖若望,《瑪竇福音講道集》65, 2-4)
「你已品嘗了主的血,卻沒有認出你的兄弟姊妹。如果某人被認為堪當參與聖餐,而你卻認為他不配分享你的食物,那麼你就侮辱了這聖餐。天主從你的罪惡中解救了你,並邀請你來這裡坐席,可是你卻沒有因而變得更慈悲。」(金口聖若望,《格林多前書講道集》27,4;參閱《天主教教理》(1992)1397條)
問題二十:朝拜聖體有什麼意義?又要注意什麼事項?
答:自古以來,教會就為送聖體(聖血)給病人,而保留聖體,且深信主耶穌確實親臨聖體聖事內。因此,漸漸發展出在聖體前祈禱的良好習慣。在中世紀時,為彰顯和確認主耶穌親臨聖體聖事內,發展出明供聖體、聖體遊行,及聖體降福的熱心敬禮。其實,在聖體前的祈禱,常常都是伸延領聖體(聖血)的感恩和祈求之情,默默陶醉於與主的契合,及為病人和其他有需要者祈禱。同時,也導向以生活的祭獻,更確切地參與彌撒的奉獻,和實領主的體血。
無論以團體或個人方式,朝拜聖體,尤其明供聖體,都要恰當地有讀經、祈禱和靜默的時刻,好使眼所見的,耳所聞的,心所想的,都幫助我們與活生生的主耶穌基督契合為一(參閱聖禮部《彌撒外送聖體與聖體敬禮》,1973;《聖體敬禮手冊》,教區禮儀委員會辦事處編輯及出版,1998年)。
朝拜聖體的目的,是延續領聖體(聖血)時與主契合的經歷,俾能在祈禱默觀中,內外振作,表裡更新,在生活中流露出與主與人共融的精神;這是值得鼓勵的,尤其現在彌撒中領聖體(聖血)後,謝聖體的時間相當短促。不過,要注意,千萬不可本末倒置,把朝拜聖體,變成離開堂區團體的私人敬禮(一樓一聖體),甚至離開主聖餐(彌撒)的完整意義(見問題十),把主聖餐(彌撒)當作製造「聖體」的機械行動,忽略實領聖體(聖血),而只重視朝拜聖體;又或者明供「聖體」方式的偏差,例如把聖母像放在明供聖體的旁邊,使人誤把「聖體」與「聖像」同等看待,又把「聖體」誤當「聖髑」,致使主耶穌活生生地、卓越地親臨在聖體聖事內的信仰,變得含糊。
無論二十四小時、四十小時朝拜聖體,都是提醒我們常要醒寤祈禱,而不是流於形式地晚上朝拜聖體、早上睡覺,顛倒生活作息時間,就表示熱愛聖體。
朝拜聖體的體驗,該更清晰地使人體驗基督也親臨於教會團體、聖言及窮人身上(參閱《天主教教理》(1992)1373, 1379條)。教會也要求朝拜聖體時,要有讀經、默禱和為眾人祈求,甚至可以誦念玫瑰經或時辰頌禱(日課)。因此,在朝拜聖體時,忽略讀經和靜默祈禱,都是偏差;同時,朝拜聖體而不關心社會正義,也就是侮辱了聖體(見問題十九)。
明供聖體、朝拜聖體,是伸延主聖餐的感恩、祈求和契合,故教會沒有禁止在彌撒後明供聖體,作長時間的朝拜,但禁止只為「降福」,而沒有讀經、靜默和祈禱的明供聖體。彌撒後,作長時間朝拜的「聖體」,最好是當時彌撒所奉獻和祝聖的。
同一地方,在舉行彌撒時,禁止明供聖體。
明供聖體要盡量表示感恩(聖體)聖事與主聖餐的關係;最理想是把「聖體」明供於祭台上。
問題二十一:感恩(聖體)聖事與其他聖事有什麼關係?
答:感恩(聖體)聖事是聖事中的聖事,因為我們在聖體聖事中,接受的是主耶穌基督自己。可以說,當我們接受天主子耶穌基督時,我們也同時接受了那派遣他的天主父,並接受天主父藉天主子所賜給我們的天主聖神——共融與愛情之神。所以在領聖體(聖血)的時刻,我們已預嘗了在天主聖三內的共融生活,亦因此緣故,感恩(聖體)聖事是完成進入基督內生活的聖事(見問題十七),是入門聖事的完成,既是臨終者的「天路行糧」(臨終聖體),也是基督徒殯葬禮的核心禮儀。感恩(聖體)聖事也是其他聖事的高峰。
感恩(聖體)聖事既是天國共融的聖事,故此,是懺悔(修和)聖事所指向的高峰,即人因重罪而與教會分離,不能領受感恩(聖體)聖事,經過懺悔聖事,而重新被接納於教會,去領受聖體(聖血):共融的聖事。感恩(聖體)聖事也使人因與基督的共融,而獲得靈性力量,較易離開罪惡,及克勝私慾偏情。
感恩(聖體)聖事既是人生旅途的食糧,賦予力量與安慰,又是「天路行糧」,故此,可以說,也是照顧病人的聖事(見問題十七;參閱《天主教教理》(1992)1509條),尤其在領受病人傅油聖事之後,領受聖體(聖血),或在彌撒中施行病人傅油聖事,更能體現出病人也在參與基督的救世祭獻,及獲得天上恩許的保證。
在婚姻聖事方面,如果雙方都是天主教徒,更理想是在彌撒中舉行婚禮;這樣基督與教會的盟約,及新人的盟誓,更能互相彰顯,尤其新人共同領受(聖體 (聖血))共融聖事,更體現出在基督內共融合一。況且,在日後的婚姻生活中,夫婦子女一起參加彌撒,更是天主教家庭生活的高峰,及力量的泉源,亦是來日在天鄉闔家共融的預嘗(參閱《天主教教理》(1992)1621,
1624條)。
主聖餐和聖體(聖血)聖事,是教會生活的高峰和力量的泉源,故此,教會所有成員在主聖餐(彌撒)中,各司其職,體現出共融(聖體)聖事的意義,尤其主教、司鐸,以基督元首名義,主持彌撒,執事亦以基督之名為團體服務;他們作為聖秩人員的身分,在彌撒中,達到高峰,且體現與他們所服務的基督肢體,共融合一。
連時辰頌禱(日課)都是伸延主聖餐的感恩、讚頌和祈求,也指向以主聖餐作高峰(《日課禮儀總論》12, 93-99)。
故此,可以說,全部教會禮儀生活,都指向感恩(聖體)聖事,作為核心和高峰。
問題二十二:何謂神領聖體?
答:神領聖體就是在不能實領聖體(聖血)時,心裡渴望,並以信德、望德、愛德,在精神上迎接主耶穌到自己心中。
不能實領聖體(聖血)的原因,可以是環境使然,包括沒有司鐸主持彌撒,或因故不能參與彌撒,或是因為健康理由,不能進食等,甚至是因為一些不能解決的問題,暫時不能實領聖體(聖血),也可用神領聖體的方式,來渴望與主耶穌的合一。
小心注意:神領聖體當指向實領聖體(聖血),故該盡量實領聖體(聖血)。正常情況下,如果有重罪,便當盡早辦妥告解後領聖體聖血;如果是小罪,該真心痛悔,以天主經準備自己後,實領聖體(見問題十七)。
問題二十三:主聖餐(彌撒)如何豐富地應用聖經?
答:舉行主聖餐(彌撒)不單只在聖道禮儀中,誦讀聖經,而且主聖餐中的禱文,儀式(拿起餅/酒、感謝、擘餅分杯吃喝)和標記(餅酒)都引申自聖經,是聖言和救恩史的體現。
今天,彌撒聖道禮儀所讀聖經可分兩系統:
(一)主日及慶節
|
主日
|
慶節
|
讀經一
|
舊約經書(三年循環)
配合福音的訊息
|
舊約經書(復活期選用宗徒大事錄)
展示所慶祝的救恩
|
答唱詠
|
回應讀經一
|
|
讀經二
|
新約經書(三年循環)
半連續選讀
|
新約經書
展示所慶祝的救恩
|
福音
|
半連續選讀,三年循環
甲年:瑪竇福音
乙年:馬爾谷福音
丙年:路加福音
(若望福音放在慶節和在乙年作補充)
|
展示所慶祝的救恩
|
(二)平日及慶節
|
常年期
|
慶節
|
讀經一
|
舊約或新約(兩年循環)
|
舊約或新約經書(復活期選用宗徒大事錄)
展示所慶祝的救恩
|
答唱詠
|
回應讀經一
|
|
福音
|
每年循環,誦讀主日未能誦讀的重要部分
|
展示所慶祝的救恩
|
聖道禮儀是宣讀天主聖言,故此,絕對不可用其他文章代替聖經誦讀。答唱詠也是聖經中的聖詠,也不可用其他非聖經歌曲代替。
講道是聖道禮的一部分,是所讀聖經和禮儀經文的生活闡釋,含有教會訓導的成分。故此,是聖秩人員的本分,不可推卸;平信徒不可取代聖秩人員的講道職責。不過,聖秩人員講道時,也可邀請平信徒現身說法作見證。對話式的講道,即聖秩人員講道中,與教友對話互動,尤其在兒童彌撒中,是可以的。
問題二十四:在「主的餐」(彌撒)中,「紀念」的意義,是思想上的追念?還是有更深的意義?
答:1. 在聖經中,若「紀念」用在天主與人的來往上,便不是思想上的追念;因為所謂「追念」,即事情已成過去,不會發生了,只好在思想中追思罷了,但是,在聖經中,「紀念」是天主與人的互動,彼此記起對方。
2. 「紀念」用於天主,是指「天主」垂念:天主不會忘記他對人的仁慈,也不會忘記他的盟約;具體來說,就是天主信守他的盟約,繼續施恩給他的子民(戶10:10;出30:16;德50:18;申5:3)。
3. 用於人,是指「人」不可忘記天主的恩情,而要有知恩、感恩之心,繼續以信心祈求天主施恩。
4. 用於慶典。按出谷紀記載,天主吩咐人要把「正月十四」作為「紀念日」,當作上主的節日來慶祝,要世世代代過這節日,作為永遠的法規(出12:14),且說:「日後你們到了上主許給你們的地方,應守這禮。將來你們的子孫,若問你們這禮有什麼意思,你們應回答說:這是獻於上主的逾越節祭:當上主擊殺埃及人的時候,越過了在埃及的以色列子民的房屋,救了我們各家」(出12:25-27)。
可見,「紀念」用於慶典,是指天主藉他所立的聖禮,表明自己記著所許諾的,繼續把救恩傳遞給歷代子民,而人也藉此禮儀,記得天主的救恩,而以信心接受,並祈求天主繼續施恩。
可以說,藉著禮儀慶典,天人互動,彼此紀念,於是,過去的救恩事件,體現於今日,亦同時,指向這救恩事件的不斷實現和完成。
舊約其中一個好例子,是多俾亞成婚時的祈禱(多8:4-9),便包含了聖經中「紀念」之「過去」、「現在」,及「將來」的元素。
在主晚餐的記載,耶穌吩咐門徒說:「你們應這樣行,作(為)我的記念(anamnesis)」(直譯格前11:24;路22:19),「你們每次喝,要這樣行,作(為)我的記念」(直譯格前11:25)。故此,「主的餐」本身,就是一項「紀念」禮儀行動:天主記得他聖子的犧牲;人也藉此記得耶穌的犧牲;於是在天人互動中,過去的,體現於今日,亦展望著將來;因此,保祿也註釋說:「的確,直到主再來,你們每次吃這餅,喝這杯,你們就是宣告主的死亡」(格前11:26)。藉著這「餐」,在吃和喝當中,主和主自我犧牲所帶來的救恩,也從過去,體現於現在,並期待著將來的完成。這是主聖餐中,餅和酒的標記作用:紀念和體現主及主的犧牲,亦就是感恩經的內容和效果。
5. 「紀念」在禮儀中的動態內容,也可以參考路1:54-55「他曾『回憶』起自己的仁慈,扶助了他的僕人以色列,正如他向我們的祖先所說過的恩許,施恩於亞巴郎和他的子孫,直到永遠,及路1:72-75「他向我們的祖先施行仁慈,『記憶』起他自己的神聖盟約,就是他向我們的祖宗亞巴郎所宣述的誓詞,恩賜我們從敵人手中被救出以後,無恐無懼,一生一世在他面前,以聖善和正義事奉他。」
雖然以上「回憶」的希臘文動詞,與主晚餐中所用的禮儀名詞:「紀念」,有所不同,但意義相同。
可參考:Jerome Kodell, The
Eucharist in the New Testament, The Liturgical Press, Collegeville,
Minnesota, 1988, pp.79-80.
附錄
問題一:如何了解感恩(聖體)聖事呢?
答:要從人學和救恩史的角度,來了解「聖體聖事」,目標是為參與、領受和生活出這聖事。
問題二:甚麼是「感恩(聖體)聖事」的人學呢?
答:人學有兩層意義:
1. 了解食物和飲品是上主的恩賜,為養活人的生命,且為人而犧牲(上主萬有的天主,你賜給我們食糧/飲品,我們讚美你)。
2. 人享用天主恩賜的食物(飲品),而且在擘餅共吃、分杯同飲時,表達出共融和分享生命。
問題三:甚麼是「感恩(聖體)聖事」的救恩史角度呢?
答:感恩(聖體)聖事的救恩史角度,就是天主使用大自然和人生活所用的食物和飲品,來顯示及體現他對人的救恩,也就是耶穌基督以分享食物和飲品,來表達和體現他為愛我們,而在十字架上所作的犧牲,以及這犧牲所帶來的救恩和永恆的共融。
問題四:如何從「主晚餐」的記載,去了解聖體聖事的救恩史,又要用那些聖經章節呢?
答:可用下列的章節;不過要記得舊約的引述,是為闡明新約的豐富含義。
首先要說明瑪26:25-29和谷14:22-25是一個相同的傳統,而路22:15-20和格前11:23-25又是另一個相同的傳統。這兩個傳統大同小異,又互相補充。
為了解「餅」的意義,可引用出12:39:「無酵餅」是出谷的行糧;基督卻以此作自己的身體(這就是我的身體,將為你們而犧牲),喻意他以自己的生命,支援我們人生的旅程,直到天國福地。這天路行糧的意義,也見於若6:1-15,22-59,有關五餅二魚的奇蹟和生命之糧的言論。(猶太人每年逾越節,都吃無酵餅,來紀念和體現出谷的經驗〔出12:15-20〕)
為了解「身體」,可引用出12:1-14;基督以自己比作逾越節羔羊,為解救我們而犧牲(格前5:7-8)。
為了解「酒」,可引用歐2:22-23;岳4:18:酒是天主施恩、豐盛生命的表示;基督卻以此作為他的血,表示他的生命給予人豐富的生命。
為了解「血」,可引用出12:21-28:使選民脫離奴役的逾越節羔羊之血,及24:3-8:西乃山盟約之血;基督以此表明他以自己的生命,使人與天主與人和好結盟,並使人因此而脫離罪惡的奴役。正如耶穌所說:「這是我的血,盟約之血……以赦免罪過」(瑪26:28)。「罪過」乃人背離天主,因而也彼此背離(創3:1-4:9);故此,既然在基督內與天主及與人和好結盟,便是獲得拯救、脫離罪惡,不再受罪過的奴役和侵害。
同時,瑪竇和馬爾谷描寫,耶穌說要等待在天國裏再與門徒喝「新酒」(瑪26:29;谷14:25)。但按路22:15-20,耶穌雖然在進餐前也有類似的話:非等到天主的國來臨,我決不再喝這葡萄汁了(路22:18),但耶穌卻又立即與門徒吃喝,且聲明「這杯是用我為你們流出的血而立的『新約』」(路22:20);如此,為路加,當耶穌承行天主的旨意,交付自己的生命來達成天人的新盟約時,天國已經來臨(可參看路23:42-43;也可參考天主經的話:瑪6:10)。故此,基督的「新約之血」,亦可比作天國的「新酒」(歐2:22-23;岳4:18;依25:6-9),是天國來臨的標記。這樣,主的餐所體現的「天人共融」(新盟約),也就是「天國」的標記和預嘗;可以說,「主的餐」使我們預嘗了末世的天國之宴(參看《羅馬彌撒經書總論》(2002) 281號)。
還有,路加說了一次「你要這樣做來紀念我」(路22:19),而格前卻說了兩次(格前11:24,25)。這是因為要闡明,現在我們所舉行主的餐,是遵照主的命令而行的。並且,正如格前11:23所說的:「直到主再來,你們每次吃這餅,喝這杯,你們就是宣告主的死亡」。換句話說,當我們以主的餐來紀念和體現主的犧牲,及這犧牲所帶來的救恩之時,我們也在期待著主的再來,以完成這救恩。可以說,「救恩」和「天國」在此刻是「既成而未遂」,直到主再來時,才能「既遂」。
問題五:可否簡單綜合這救恩史的幅度呢?
答:簡單來說,主的晚餐,綜合天主藉著基督,所給予我們的救恩,及永恆的共融。
基督以餅作為自己的身體,為表明和體現:他愛我們而交付他的生命,給予我們豐富的生命,並支援我們邁向永生,又使我們與他合成一體(這是我的身體,為你們而犧牲)。
同時,主耶穌以分享同一個杯,來表達和體現:他在十字架上傾流寶血,為達成天人盟約;即人在他的生命內,能與主與人共融合一(這是我的血,新而永久的盟約之血,將為你們傾流……);這是永遠共融的預嘗和保證。
故此,分享主體血的聖餐行動,也就是體現基督的犧牲、分享他的生命、在他內共融和合一的行動,亦預嘗及保證,與他和他的肢體,永遠在天上的共融(「將來在天國裏一同坐席的人,是有福的」〔路14:15〕)。
問題六:以上講及基督藉他的餐體現的救恩史,又如何體現在基督徒身上?
答:保祿宗徒以主聖餐來說明,基督徒首先當承行上主的旨意,以聖潔的生活作祭獻(格前5:6-8,11:27-29;羅12:1-2),不怕受苦犧牲,參與基督的使命(瑪20:20-23;谷10:38-40;瑪26:39-42;谷14:36;哥1:24;希10:4-10),如同迦2:20所說:「我生活,已不是我生活,而是基督生活在我內」。也正如若6:56-57所說:「誰吃我的肉,並喝我的血,便住在我內,我也住在他內。就如那生活的父派遣了我,我因父而生活;照樣,那吃我的人,也要因我而生活。」
這在基督內奉獻自己的生活,要結出盟約共融的果實,如格前10:16-21;瑪13:33(早期教會與今日正教會都用有酵餅來舉行主餐),使能體現出教會猶如基督身體(格前12:27-30),並且推己及人,使這共融之恩漸漸體現人間(瑪25:31-46),直到天國圓滿來臨(路14:15;默19:6-9)。可以說主的餐為基督徒來說,也是在基督內的祭獻,愛的共融,天國的預嘗,以及天路行糧(基督徒的真正臨終聖事)。
換句話說,主的餐作為天路行糧,是動態的,是面對天國的末世之宴,指向人生和世界的終向,正如保祿所說:「的確,直到主再來,你們每次吃這餅,喝這杯,你們就是宣告主的死亡」(格前11:26)。綜合來說,主的餐是主愛的體現和保證,更是永生的許諾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